您当前位置:中国民主同盟周口市委员会 >> 民盟风采 >> 盟员风采 >> 浏览文章

宝刀不老刃犹锋,余热光辉仍点金

时间:2018年12月07日 信息来源:不详
55.6K

宝刀不老刃犹锋,余热光辉仍点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张清海,河南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曾任民盟河南省委教育委员会委员、科技经济委员会委员、民盟省直工委委员、民盟河南农业大学支部(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民盟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主委、民盟河南农大离退休支部副主委等职。现任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学会会员,河南省种子协会和河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磷酸一铵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他常说:“小麦于我来说,就是我的孩子,只要我还在一天,我就会在这条小麦之路上一直走下去!”在他看来,只要能继续下田,继续研究小麦,便是莫大的幸福。

潜心育种,硕果累累

张清海1943年11月生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自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至今,一直致力于农作物品种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研究工作。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多次赴云南省进行小麦加代育种工作,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选育出三个小麦品种,即半冬性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豫麦1号、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号和弱春性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豫麦9号,并分别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九五"期间,作为第一主持人选育并通过审定四个不同类型的小麦新品种,即抗旱耐寒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豫麦36号、高产稳产弱春性小麦新品种豫麦45号、超高产优质多抗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育麦52号和超高产筋优质多抗弱春性小麦新品种豫麦68号。其中,豫麦36号、豫麦45号和豫麦52号分别荣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轻工总局组织的“九五”第一、第二和第四批国家“后补助”二等奖;在“九五”期间,这三个品种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国适宜麦区推广利用,并分别荣获河南省发明协会颁发的科技发明进步奖,河南省星火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此外,他主持选育的超高产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68号(豫农015),在参加河南省超高产区试中,平均亩产量高达530公斤,在河南省中间试验中三年产量居首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在河南,皖北、鲁西南、冀南、湖北等区推广种植,并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专利)。2001年8月“超高产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68号的繁殖与推广”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2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成果及发展研讨会”上被定为优质原料品种,河南省科技厅为豫麦68号颁发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他三次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

2003年12月,张清海教授光荣退休。但退休后的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依然穿梭在农田,致力于小麦研究培育。于花甲之年,他主持选育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新品种豫农035,因具有分蘖力强,植株中后期长相清秀,抗后期高温,饱满度较好等特性,于200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国审麦200706号),2014年在陕西通过引种,获得审定证书。2015年,由他主持选育的豫农98通过河南省审定,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阳,信阳、驻马店麦区等地推广种植,2016年2月颁发审定证书。2017年其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农78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并颁发审定证书,同年豫农98通过了安徽省引种审定。这一年还为基层种子企业选育并通过审定小麦新品种许麦2号。

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有关小麦和农学的相关知识,他先后主编和副主编多部著作。其中就有《育种大观》、《现代生物技术与小麦品种改良》、《河南种业50年》(独自编写小麦部分)、《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研究》等多部著作。现担任《中国农学通报》学术月刊编辑委员会编委及《黄淮农资》杂志主编。

心系小麦,不忘初心

小麦之路上,他硕果丰收,但是谁又曾知这背后的付出与坚持。

记者采访张清海教授时,他刚从田里考察回来没几天。今年已经73岁的他,还坚持下地考察小麦长势。只要一到小麦播种和小麦收获的月份,他一定是在田里。“我在家里待不住,只要有机会下地,我就一定会去。”他时常说:“政府每月发我工资,我不能不做实事,而且我做的又是我喜欢我热爱的小麦事业,我乐在其中。”

张教授的家人对他的小麦研究工作也非常支持。张教授的爱人刘廷芳说道:“早年资金有限,他手底下也就只有三四个实习生,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齐上阵,种小麦,收小麦,整日与小麦为伍。在他眼中呀,小麦比他的孩子还亲,大儿子结婚时,他中午回来吃完饭,又马上下地工作,就从来没有为家里的事操过心,为此我俩还闹过不少矛盾,但是没办法,谁让他如此热爱他的小麦事业呢!”他也许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但他却是一个称职的科学研究工作者。

为了能培育出品质更优良的小麦新品种,他付出了时间,精力,还有他的健康。早前交通不便利,资金也有限,张清海教授便徒步奔走于各地农田,视察考察,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累了,就将双手放在膝盖上弯下腰撑一会儿,日积月累,他患上了腰间盘突出,两个膝关节严重变形,但他仍忍着病痛,在田间穿梭直至今日。“现在,他走上不到百步腿就会疼痛难忍,专家说,他的病已经没法好转了,再过不久,可能会瘫痪。”刘廷芳老人略带哽咽地说道。张教授反而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如果我不下田,在家待着的话,腿呀、背呀哪都痛,可只要一下田,我就精神百倍,哪都好了。所以呀,只要我能走,我就要下田,去看我的小麦,去看我的农田。”

有人曾问过他:“相比很多新兴科学,小麦研究可谓名和利来得都慢,你为什么还如此锲而不舍?”而他的回答却是:“一个小麦品种从育种杂交到品种审定大概需十年的时间,说它名和利来得慢确实没错。但如果是为了名利来搞研究,那不搞也罢。研究小麦育种,一是因为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的粮食供应的重要支撑,而我身为农大人,便要在农业方面为国家,为政府尽一份力,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应尽的义务;二是因为我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从事小麦研究近五十年,我对它的热情却从未消减。农业专家就要不慕名不慕利,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

数十年如一日穿梭于农田,与小麦整日相伴,他始终没有忘却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始终对小麦研究身怀热一腔枕。

心系农民,心系学校

农民出身的张教授对农民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农民们也很尊敬他,对他选育出来的小麦品种很是信任,遇到农业上的问题,也常打电话来咨询他。“选育小麦品种还是要为农民服务,对农民负责。他们种田不易,只有我的小麦品种种到他们的地里,最后收获的小麦产量增高,品质更优,我才觉得对得起农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他还常教导自己的孩子要体恤农民,珍惜粮食,在孙子孙女放假时,会带他们下田,让他们感受农民的不易。他是河南科技报和中国科技110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特聘专家,时常接受科技咨询,并免费为他们提供试用种子。

此外,他对学生和学校发展也很关心,心系学生,心系学校。“现在的有些学生怕苦怕累,不太喜欢下田,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学生多下地,实践出真知,如果以后从事农业研究,就要不怕吃苦不怕累。”对于学校,张教授抱有很大的期望:“农大作为河南省一所农业高校,工作重大,责任重大,要肩负起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要积极研究出在产量、品质各方面优良的绿色有机物,为国家做贡献,争取向国家一流大学迈进。”

在爱人刘廷芳眼中,生活中的老伴对人和善,对工作执着认真:“他这个人啊,脾气好,对谁都很和善,做任何事都不急不躁。生活比较单一,不吸烟不喝酒,不讲吃穿,平常也就看看报纸、看看新闻,要不然就是看有关小麦育种方面的书。”

再过几天,张教授又要下地考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小麦这条路上,他从未停歇,也从未想过停歇……

在2017年张教授在小麦育种上有很大进展,一年就审定了三个品种(豫农78、许麦2号,另一个豫农98通过安徽省引种审定),目前仍有品种参加国家和省级审定试验,并创造多个新的亲本资源,有望选育出更加突出的品种来供广大农民推广利用。


Copyright© 2004-2015 xcjjq.gov.cn.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民盟周口市委员会
联系电话:0394-8357186 办公地址:河南省周口市 信箱:zkmm@163.com
备案号:豫ICP备13001077号 公安部备案号:41168102000035